新闻中心

机器人足球赛连环翻车,担架员成意外主角

2025-07-05 1

在北京亦庄智慧电竞赛事中心的绿茵场上,一场颠覆传统认知的足球赛正在上演。6 月 28 日晚,国内首场 3V3 机器人足球 AI 赛吸引了 1.36 亿人次在线围观,而真正抢镜的不是机器人球员的 “球技”,而是频繁出动的担架员队伍。这些身着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,在 90 分钟内往返赛场十余次,用特制担架抬走 “受伤” 的机器人,其忙碌程度甚至超过了人类足球赛中的医疗团队。

一、科技与幽默的碰撞:AI 球员的 “卧草” 表演

参赛的四支战队均使用加速进化公司研发的 Booster T1 人形机器人,身高 1.2 米、体重 30 公斤的它们本应展现 AI 自主决策的魅力。然而,比赛开场仅 3 分钟,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Blaze 光炽队的机器人就在无对抗情况下突然 “卧倒”,随后清华大学火神队球员在转身时像被无形力量绊倒般直挺挺栽倒。最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下半场:三名机器人同时倒地,担架员不得不分批次 “救援”,现场观众笑称这是 “机器人叠罗汉大赛”。

技术人员解释,多数摔倒源于重心算法缺陷。人类球员失去平衡时会本能调整肌肉张力,而机器人一旦重心偏移超过阈值,就会像被推倒的积木般僵硬倒地。慢镜头显示,一个机器人仅因左脚抬高一厘米就轰然倒下,这种 “玻璃体质” 让担架员疲于奔命。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AI 系统有时会 “主动选择” 摔倒 —— 当检测到撞击力度超过安全值时,机器人会夸张地后仰三米甚至在空中完成 360 度转体,堪称 “表演式假摔”。

二、担架员的跨界挑战:从运动员到 “机器人队医”

担架团队负责人李阳从事体育赛事保障工作已 10 年,但这次机器人足球赛让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。“这些机器人比人类运动员重 10 公斤,重心不稳,搬运时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关节。” 李阳团队专门设计了 30 度仰角搬运法,既要避免压迫内部线路,又要防止关节扭曲。急救包里的物品也令人耳目一新:螺丝刀、备用传感器、扳手取代了传统的医疗设备,担架员实际上扮演着 “机器人搬运工 + 技术助理” 的双重角色。

在一次搬运中,李阳发现机器人摔倒后腿部关节会轻微震动,这一细节被反馈给工程师团队,最终促成了摔倒预警系统的优化。这种人机协作的案例,让担架员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升级为技术迭代的参与者。

球速体育app

三、技术瓶颈:机器人足球的 “五岁水平”

尽管比赛吸引了国窖、加多宝等知名赞助商,现场门票售罄,但专家直言:现阶段的机器人足球水平仅相当于五岁儿童。清华大学火神队队长王与时指出,机器人虽能完成射门动作,但传球配合几乎为零,护球时甚至会出现三名队员挤成一团的 “乌龙” 场面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指导老师秦宇飞认为,硬件条件已接近成熟,但运动控制算法和 AI 决策能力仍是短板,“未来要实现与人类世界杯冠军对决,90% 的突破将来自软件层面”。

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程昊用 “10 分制” 评价现状:“目前机器人足球赛大概只有 1-2 分,但进化速度惊人。去年机器人行动速度仅 0.5 米 / 秒,今年已提升至 1 米 / 秒,预计五年内可达世界杯水平。” 他特别提到,RoboCup 德国公开赛上,火神队曾以 9:0 大胜东道主,证明中国在机器人足球领域已跻身国际第一梯队。

机器人足球赛连环翻车,担架员成意外主角

四、未来图景:从赛场到家庭的技术跃迁

这场充满意外的比赛,实则是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压力测试。加速进化创始人程昊透露,3V3 足球赛所需的实时感知、多机协作等技术,与家庭场景中的导航避障、物品识别等需求高度重合。例如,机器人在赛场上学会的自主避障算法,未来可应用于家庭服务机器人避开宠物或儿童玩具。

北京亦庄官方已为 “机超” 定下长远目标:到 2050 年,机器人球队将迎战人类球队。这一目标与国际赛事 RoboCup 的终极愿景不谋而合 ——“完全自主的人形机器人足球队击败人类世界杯冠军”。当前,加速进化已累计交付数百台 Booster T1,其中超 50% 为全球订单,其技术声誉正通过赛事传播至工业巡检、老人照护等领域。

结语

当担架员成为赛场焦点,这场充满乌龙与欢笑的机器人足球赛,实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微观缩影。从频繁摔倒的 “钢铁战士” 到逐渐学会自主决策的 “智能球员”,技术迭代的轨迹清晰可见。正如现场解说员所言:“或许现在它们只是笨拙的舞者,但终有一天会跳出属于自己的华丽舞步。” 而担架员的忙碌身影,正是科技进步最生动的注脚。